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首页
  • 知识
  • 综合
  • 焦点
  • 热点
  • 探索
  • 休闲
  • 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 文化观察: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赋能区域“繁荣与生计”?

    文化观察: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赋能区域“繁荣与生计”?

    发布时间:2025-11-10 20:28:27 来源:旧病复发网 作者:时尚

      中新网杭州11月5日电(林波)“文化遗产保护不应是文化文化躺在历史书里的静态记录,应是观察驱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遗产域繁活跃力量。”11月5日,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秘书长、何赋上海分中心主任,荣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在浙江杭州受访时如是文化文化说。

      当日,观察亚太遗产实践者联盟(HeritAP)2025年度会议暨“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优秀案例发布会在杭州举行。遗产域繁中国“良渚文化大走廊:融合遗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路径探索”等项目获评优秀案例。

    11月5日,何赋优秀案例发布活动现场。荣生 林波 摄

      邵甬表示,文化文化2025年“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优秀案例主题为“繁荣与生计”,观察这也代表着遗产保护工作的遗产域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向。

      那么,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赋能区域“繁荣与生计”?

      “高质量的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邵甬以“良渚文化大走廊”为例,其获评关键在于实现了“三个融合”:一是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的战略性结合,而非相互割裂;二是遗产保护与社区生活的充分融合,让原来的居民成为保护的受益者和参与者;三是将遗产保护融入整个区域的生态、文化、经济网络。

    11月5日,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景。 林波 摄

      “‘走廊’的概念,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发展思维。”邵甬认为,良渚模式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清晰的理念,更在于其构建了从顶层设计、政策法规到实施保障的一整套支撑体系,为大型遗产区域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面向未来,她建议良渚可在两方面深化探索,一是与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更深度的嵌套,使保护红线成为发展绿线;二是与“大文化”战略联动,用好数字技术等新媒介,向世界讲述文化遗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故事。

      在区域发展中,如何以“大旅游、大文化”视野盘活遗产资源?邵甬以北京中轴线为例,阐述了“活化”之道。

      “它是一条延绵近8公里的活态城市轴线。”邵甬解释道,通过长达数年的持续资源挖掘、精细保护与创新阐释,北京中轴线从一个相对宏大的文化概念,转变为可漫步、可体验、可欣赏的公共文化空间。“它不仅在申遗过程中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更通过文旅融合、公共参与,实实在在地拉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是综合性保护的典范。”

      北京中轴线的成功,印证了综合性保护理念的强大生命力。然而,当这套理念投射到分布更广、基底各异的江南水乡古镇时,所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

    2025年10月,浙江乌镇一景。 林波 摄

      对于江南水乡古镇面临的“人口流失、特色危机”难题,邵甬认为核心问题在于“千镇一面”。“历史上,这些古镇产业鲜明,有的专于丝业,有的长于米市,有的精于造船。如今却都挤在‘小桥流水’的旅游独木桥上。”

      对此,她建议“向内”深挖,重拾个性。“每个古镇都必须做深度的文化‘考古’,梳理自己独特的历史脉络、产业基因和生活记忆,找到不可替代的个性,这是立足之本。”

      其次,“向外”协同,重构格局。邵甬指出,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应重新评估“镇”的经济单元价值。“历史上,水乡古镇是连接城乡的繁荣枢纽。今天,我们更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空间规划,推动人口、资本、技术在大都市与古镇乡村之间形成更均衡的流动。”

      “产业是核心,而且必须是特色产业、多元产业。”邵甬以乌镇、西塘为例指出,它们都是从无名小镇起步,乌镇通过戏剧节、互联网大会实现了从“观光地”到“文化会展高地”的跨越;西塘则借助汉服IP,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消费产业链。

      邵甬说:“这说明,古镇的产业想象空间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赛道,而不仅仅是卖一样的特产,开一样的民宿。”

      回望这些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文化遗产保护赋能“繁荣与生计”的图景愈发清晰——良渚文化大走廊以顶层设计的“系统性繁荣”,从政策与空间层面为“生计”创造了广阔的天地;北京中轴线通过核心遗产的“驱动型繁荣”,将文化资本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城市空间与文旅经济,提升治理水平与市民生活质量。

      而江南水乡的破局之路,关乎基层单元的“特色化生计”,其核心在于摆脱“千镇一面”的困境,通过挖掘自身历史基因,重塑独特的产业生态,让年轻人在故乡找到就业、实现梦想,从而留住社区的魂与根。

      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实践,从都市轴线到水乡古镇,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义,正在于让历史的智慧滋养当下的繁荣,让集体的记忆转化为个体的生计,最终在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统一中,实现真正意义上惠及于民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完)

    • 上一篇:台当局以“设籍大陆”废止50人户籍 台青斥其恐吓爱国台胞
    • 下一篇:AI是优秀的“作者”,写的论文很优质?丨中新真探

      相关文章

      • 把钱花在宠物身上 为何让人如此快乐
      •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布报告:美国债务危机和滥用制裁将威胁美元地位
      • 英国零售店商品价格飙升 达18年来最大增幅
      • 韶关南雄一桥梁发生坍塌致2人落水 具体原因调查中
      • 世界气象组织:2025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或第三热年份
      • 朝鲜宣布一枚军事侦察卫星发射失败,此前首尔曾拉响警报
      • 《家有儿女》疑似被恶意评分!故意打一星会构成侵权吗?
      • 美参议院通过法案 推翻学生贷款减免计划
      • 酒店预订增超100% 全运会带火大湾区文旅市场
      • 多起“街拍”“偷拍”事件惹争议,专家建议:及时固定证据 合理合法维权

        随便看看

      • H5丨活力南粤群众体育长卷
      • 广州地铁回应女生曝光偷拍事件:双方当时已和解
      • 收割机无法下高速致麦子收割不及时?官方回应:传言不属实
      • “95后”海疆卫士汪晓龙:以生命守护这片海
      • 台湾各界人士座谈 呼吁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
      • 企业发红头文件“禁止婚外情和出轨”,公司回应:家庭和谐才能稳定工作
      • 广州南站就按摩椅座套发现虫子致歉,公共按摩椅卫生吗?
      • 东莞一社区干部平均月薪2万?工作人员回应:算中等水平
      • 通河松花江特大桥防撞设施安装工作圆满完成
      • 我国首次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副主席国
      • Copyright © 2025 Powered by 文化观察: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赋能区域“繁荣与生计”?,旧病复发网   苏ICP备13038730号 sitemap